二、抢修道路【1 / 5】

天才一秒记住【小说文档】地址:wendang.cc

●联利团最高司令长官奥潘德紧急召见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大队长初庆华中校,要求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迅速机动到第四战区,快速完成作战部署。

●在中国工兵出发的沿途5公里的道路上,站满了观望的黑人群众,他们反复说着刚刚学会的中国话“谢谢,中国人”。

●于洋立即命令:“乘车人员进入战斗位置,车队加速通过密林区。”

●抢修道路维和工兵适应初始生活

2004年4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赴利维和工程兵大队从沈阳出发,利比里亚时间4月7日12时30分他们顺利到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

驻利大使馆首席馆员贺蒙、联利团观察员参谋长周绍瑞上校亲临机场迎接。

4月7日15时40分,维和官兵顺利抵达过渡营,即维和官兵在到达任务区前的临时营地。

经过一周的生活,中国工程兵维和官兵已经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

维和官兵来到利比里亚,全部住在自己设计制作的帐篷里。每顶帐篷面积仅有25平方米,挤住着8名官兵,配有一台电风扇。

中午是官兵最要经受考验的时间,帐篷内温度达到40至43度,电风扇已经不起任何作用,由于官兵们在训练准备期已经经受了耐高温训练,现在基本能够适应。

为了适合这种气候特点,维和大队调整了休息时间,推迟早上起床时间,延长午休时间,搭设了遮阳帐篷,确保官兵得到了良好的休息和睡眠。

维和工兵在利比里亚期间吃得也很单调。

按照联合国规定,维和部队到达后,两个月之内,一切供应属于自我保障,两个月之后,属于联合国保障。因此,维和工程兵大队必须带足两个月维持275人的必需品。

维和工程兵大队领导为了搞好伙食保障,在出发前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购买了大量的干菜、罐头、咸菜。

但是由于气候炎热,官兵们虽然每顿饭都能吃到一个炒菜,一个炖菜,但由于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官兵们体内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很多官兵都患上了口腔溃汤、便秘。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维和大队领导群策群力,在后勤保障上想了很多办法,大队坚持每天为官兵熬一次稀粥,每两天蒸一次馒头,尽量让官兵吃的舒服。

由于天气很热,官兵需要大量地饮水和洗浴。维和大队当时水的保障完全靠联利团供应,只能保证官兵基本的喝水需求和每天一次洗澡的需要。

为了节约用水,改善洗浴条件,维和大队自己研究架设了高空水罐,设置了20多个节水淋浴头,采用自压方式,达到淋浴目的。确保每名官兵都能在睡觉前冲个凉水澡。

维和大队坚持把卫生防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们购买了先进的烟雾机,能大面积消灭蚊蝇。大队卫生组每天都对厕所、共公设施、饭堂、帐篷进行消毒处理。

维和大队官兵居住的环境干净整洁,达到了无蚊、无蝇、无传染介质的标准。

维和大队主要是进行适应性休息调整,待下一步工作任务明确后,再向任务区开进。

维和大队针对当时任务的特点,在官兵中开展了“为祖国争光、为军旗争辉、为团队争荣誉”教育活动,确保官兵在休息调整的过程中,进一步统一思想,确保全体人员力量凝聚,精神振奋,确保不发生政治事件,确保不发生重大事故和案件,确保不违反外事纪律,为高标准完成维和任务奠定了基础。

通过“三争”教育活动的开展,官兵思想稳定、工作积极、生活适应。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